区别不同地区文化的几条标准

上管理学这门课的时候,花了不少时间讨论“文化”这玄妙的东西。当时老师抛出了一个问题给咱讨论,即区别不同地方、不同国家文化的标准是什么?这问题看似问的很广,我当时第一反应是从历史角度入手,毕竟“历史”跟“文化”总似一对孪生兄弟。但这似乎又不够严谨,本身“历史”也是一门学问,若从那个角度钻进去,就等于深陷泥潭不可自拔了。

最后老师给咱点了几条,说是书本教条上的东西,经老师口这么一解释,理解起来也很容易。以下名词并非百分百遵照原话一字不漏,多是我按自己理解描述的

首先是:倾向与个人打拼或团队合作。举例就是日本的文化是最为倾向于团队的,其次是中国。而美国是倾向于个人主义的。看美国大片宣扬的英雄主义也说明了这点,但我对此有不同意见,因为我从别的地方了解到虽然美国大片多是鲜明的英雄主义成份,但美国学生的团队组织能力依然远胜于咱们,这可能也是教育素质的问题,不能完全归结于文化差异。

其次是:男女地位的差异。这也好理解,即这地方文化是倾向于让男人做主,或则是女人做主等。虽然法治国家表面都讲究男女平等,但很多国家中女人地位确实不如男人,如日本与中国职场上女性,在就业方面各有千秋,但升迁这点女性容易受限,用专业术语来讲就是遇到“玻璃天花板”。看是看不出来,但确实存在这么一种限制。

再就是:权力的距离。俗话说就是当官的跟百姓之间的感觉距离。举例就是在美国校园办公楼里,不仔细观察的话很难将校长跟一般教员的办公场所区别出来,因为两者粗看上去是一样的。而在中国这边你只要往最大最豪华的办公室走去,那里边肯定就是领导。这是其一,其二就是中国官场上下级关系不单存在于办公场合,在非办公场合也一样存在。而西方这边出了办公楼后上下级的距离就很容易拉近。

最后是:不确定因素的规避倾向。简单说就是面对同样多不确定,倾向于保守还是倾向于冒险。这条标准的争议其实很大,但总体上看,美国倾向于冒险,中国倾向于保守。这可以解释美国学生的创业热情,与中国学生的遵規蹈矩。尽管我个人觉得这现象背后原因复杂,还有如社会对失败者的容忍度等等,真不能做如此简单的这条标准判断,但既然是老师说的,就当做我一时无法理解吧。

有不同意见者,欢迎参与讨论!

 

 

觉得好可以点个赞!
(暂无人赞)
Loading...

由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引发的联想

今天上课的时候专门聊到了中小企业政策扶持的问题,作为对比,美国那边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很自然的被摆了出来。那边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自然完善的很。书本特别提到了那独立于联邦政府的机构:美国小企业管理局,它像个保姆似的为美国千千万万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融资、法律咨询、培训等一条龙服务。对比起来,我国这样的服务不是没有,只是执行起来效果差得多,就说广州这边,听说区政府有为电商类的小企业提供一笔创业扶持金,可这需要有关系才能搞到,并且提供资料之后拿到的资金,通常都是再操作一下,钱就回流了相应官员的口袋。根本起不到任何扶持的效果。

作为战略管理的一门课,很多东西讨论得太肤浅显然体现不出老师的水平。我就尝试思考一个问题,咱们政府对中小企业扶持是不是的确上心了,如不是,那又为何会如此?我想到有个根本原因,就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占大头挑大梁的都是国企,政策往国企倾斜就是自然而然的。没有好的扶持,我国中小企业就不如美国那般有活力吗?

我国中小企业是不是真的无活力这点不好判断(我想不是,因为我见开餐馆搞电商的遍地都是),就算退一步讲,咱们中小企业没活力也不要紧。只要国家经济有活力即可。论说国企身量大,体积臃肿,不灵活、无创新之类,那都是过去的印象,咱们有很多国企在海外的竞争力不算弱(来源参考《国企的真相》这本书)。这不是说企业大了就一定步伐缓慢的,没见人家韩国三星也很牛逼轰轰嘛,韩国政府跟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就是韩国的国企,虽然表面上它只是一个家族企业。可如果抽掉三星,韩国的竞争力恐怕就所剩不多了。

咱们命中注定不会有好政策扶持,那中小企业怎么办,第一第二产业我看就算了,服务业跟未来的信息产业才是中小企业的机会所在。特别是信息产业低投入高产出这点,不用扶持,开发几个游戏赚千万身家的也不少。若说有什么遗憾,就是类似脸谱、推特这样的由年轻人创造的传奇,曾经的中国有网易、腾讯作为学习榜样,但现在跟将来都很难再现了。政府若给中小企业扶持太好,让那民间的中小企业做大做强,那咱们50%以上国营、集体经济成分这条底线恐怕就不好守了。虽然实际上很多领域还有政策上的限制,个人小集体等是无法冲击到国家经济的,这只是我设想的一个极端的比喻。

到最后,老师对当今的高端人才不是往公务员上走就是往大企业里边挤,都没有动力去搞个人创业这点深感遗憾。我个人认为那些高端人才可能也是看透了国家经济体制这点才选择进入体制内。即便当今国企纷纷改为股份制,但上面终究有点放不开手,比如对微软明摆着的垄断,联邦政府也酌情给予特赦,不予拆分一样的道理。扶持中小企业,本身也是为了营造一种百花争艳的经济效果,如果优秀人才都进入国企,在体制内竞争,也能多造出几家类似三星那样的国企,这都未尝不可。

总的来说,美国式的个人成功,跟亚洲式的集体成功,很显然我们合适用后者。

 

觉得好可以点个赞!
(暂无人赞)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