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国情与制度

曾经跟朋友讨论过独党执政的问题,当时我就明白咱们虽然是一党执政,可党内并非死死的一个利益共同体,其内部也有各种牵制力量。我当时就跟朋友说,这跟美国所谓的多党轮流执政本质上没有太大差别。现在看来,因我本人从未去过美国,当时说这话就是带着瞎猜的成份,如今从书上真正了解党内各种执政力量发展变化,才发现这党内派别牵制之事也蛮有趣的。

咱们执政党给外人的印象从来都是最高领导人之下团结一致,这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现代帝王的错觉,至少在我们老家农村有不少老一辈都是这么认为的。《邓小平时代》这书里说,自从咱们开国领袖去世后不久,高层就集体反思为何之前会犯文革这样的错。现在我们都明白那是对领导人盲目崇拜,党内民主制沦为形式的恶果。要避免犯同样的错,就需要形成某种约束制度,往后中央几个核心人物就一直有意或则无意的彼此牵制着。陈云、邓小平、华国锋、叶帅还有政治局常委里边那批“长老”们,莫不如此。

最难得的是,即便是派别纷争,权力斗争最激烈的时候,党中央高层对外都有默契的保持一种缄默,中央表面上保持团结一致,不要说外国对此不透彻,甚至于党内中下层在很多时候也必须用自己脑袋去猜北京种种变动要传达的意思。这也是至今很多地方及机构都设驻京办的缘由。

从书中看到的三个比较有趣的细节

邓小平首次以掌权者访美的时候,就直接了当的说西方的三权分立情况不适合中国。我们需要保持中央高度权威。这也就是为何在党内派别斗争最严重的时候,核心人物都忍着。我们中央的权威不单表现在自上而下任命所有负责人,还表现在人民骨子里有一种跟随的思想,在几千年的封建传统下,上行下效已经成为了我们文化的一部分,不论什么事情,只要有领导或则所谓的意见领袖带头干,那都好开展。

另外一个细节就是,邓小平跟美国那边打交道的时候就知道美国总统竞选之前说的话,与登台之后的实际行动很有很多差别。我记得网上有人专门就美国总统上台后兑现竞选演讲中的承诺做了统计,发现很多总统兑现承诺的比例只有一半多一些。即有相当部分竞选演讲是在吹牛来着。与之相反的是,咱们中央领导为了保持权威性,在很多场合讲话都得小心翼翼,避免落下把柄。当然,目前现状是很多地方政府公信力不高,那也只是地方政府对民众而言,中央领导讲话对下层党员具有极强权威性。鲜少有哪个地方领导不知死活跟上面对着干的。

最后一个细节就是,开国领袖生前所有人都将他当神一样崇拜,去世之后就没有神了,即便邓小平最具号召力的时候,在外国人看来他当时似乎拥有不受限制的权力(书上说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见到邓小平的时候感觉如此),鲜有人知他的所有指令与决策也得顺从中央政治环境,要考虑其他核心人物反应,也要考虑政治局常委那帮“长老”们的想法。 再联想到国外经常批评咱们国家缺乏民主,我很奇怪的是,领导们都很看重党内民主,政治局常委的投票能决定很多高层的命运,想来那帮“长老”的投票是极为关键的。国外政府不是有国会,或则什么议院之类的嘛,政治局那机构,想必就是中国式的国会。

为什么民主是从党内,从高层开始的?或许这就是特殊国情吧,下面的民主改革也一直在推进,比如说广东这边比较开放的,这边很多村都搞基层选举,候选人都会挨家挨户上门拜访,并且按人头送红包之类……感觉这很像资本主义的竞选中贿赂选民。若让中央以前的保守派知道改革开放搞成这样,估计他们会坚决反对的!!

 

觉得好可以点个赞!
(暂无人赞)
Loading...

《读书笔记之国情与制度》有6个想法

  1. 我关注的是政客和文人的关系,自古以来都很有趣。民族正真的内涵的东西是文人创造和传承的,现实中他们往往卑躬屈膝或处在边缘;政客耀武扬威地统治着一切的人民,一旦死去,随即腐烂,臭味难存。姜文在某次采访中曾谈到这事:以一个艺术作品来说,艺术是大于政治的,政治算什么,安史之乱多大的事,留下的是李白的诗篇;李煜亡国之君,但现在大家对他当过多大官没兴趣。所以,政客、学者,谁把谁当跳梁小丑看,都是没人奈何得了的

    1. 无奈在那特殊的十年时期,文化艺术几乎被赶尽杀绝,元气至现在未能恢复!我认为文化才是国家的根本,若被西方同化了,咱也就亡国了。

    1. 我从来都不会激进的批评时政。恰恰相反,很多时候我是拥护政府的。通篇文章多数只是解释为何会如此,从未说他们的不是。

米修进行回复 取消回复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