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究成为祭拜的人

家乡除夕的朝阳

这是今天大年三十,除夕早上时,站在自家楼顶趁朝阳明媚时拍下的一张照片。

除夕这天老家里就会开始各种祭拜了,由此而来的各种忙碌,象征年关将至,新年依始。

我忽然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对于忙祭拜这事,很是反感。可能是从小看《十万个为什么》看多了,内心深处早已种下了唯物主义的种子,对于拜神,尤其是老妈口中的请什么天公佛祖,我知道那不是真的,由此很是不屑。

无奈于自己是家里长子,这事还是要带头参加,到了青春时期最叛逆的时刻,我在仪式上公然跟老妈说这神仙是假的,这是迷信,不单唱反调,还跟上亲身实践,老妈说不能用手指指神仙,我就偏要指,我觉得这事即便说破也没啥大不了的。

家里长辈们固然不会因为我这小孩的牢骚做出任何改变,新年的祭拜,年年继续,只有我自己随着年岁渐长,开始明白了节日需要的仪式感从何而来。

过年的年味在我们老家,除了吃、穿、用、还有就是通过各种仪式,最基础的拜先祖、拜社公社婆、拜天地、拜猪笼、鸡笼……往年没有疫情的时候春节还有各种庙会,涉及的对象,除了祖先之外,还有天公、地母、佛祖、财神、灶神、菩萨、药神、文昌先师、多子观音……

这些祭拜仪式都是某种共识延续的,背景真假不重要,重要的大家由此产生的愿望。正所谓小孩子只讲对错,大人却讲利益。细究下来发现这些新年仪式的祈福愿望都是很美好的,只是形式上比较直白粗糙,终归都是农村文化的一部分。

明白了这些,也就明白为何父母们在过年的时候搞的各种折腾,起得早早杀吃不完的鸡,搞那现代人都嫌弃的肥腻扣肉,挤那乌烟瘴气的祭拜现场。往年还搞那硬得跟石头一样得米饼,炸糖环,无一例外这些东西都在提示我们,这是一个节。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了年轻一代,过节除了欢聚,还成了舒服、享受、消费的日子。淡忘了一些辛苦劳累执着背后的意义。

节日至始至终讲的都还是一个文化,味道最浓的,便是我们亲身参与,塑造出来的节日。

觉得好可以点个赞!
(暂无人赞)
Loading...

《终究成为祭拜的人》有4个想法

  1. 祭拜是维护一种群体共性,通过维系群体的稳定性达到维持群体利益最大化的目的。这种共性是一种文化或信仰图腾,和部落时的狼、虎、蛇、狗、猪等图腾一样,标志物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需要共同祭拜。
    现在人有很多需要举手的场合,无论是否理解或认同都需要举手,其实和你上面说的现象和类似,只是很多人不自知。

  2. 祭拜是过去维系家族的一种重要方式。被家族承认,才能被社会承认。
    现在家庭规模越来越小,祭拜的重要性也直线下降。时代不同了。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