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烧于音

很早之前就想弄个MP3来听歌,因为太久没关注这领域,一时竟不知买啥好。看了京东推荐,一时脑热便买了这月光宝盒Z1,到手之后看这用料是挺足的,网上评价也不错,听之后音质是比以前都好,就缺了个对比,有人评价说是入门级的HI-FI,这是啥?查了查资料,方知这曾经代表专业的名词,居然被浮躁的现代人玩坏了。

Hi-Fi是英语High-Fidelity的缩写,直译为“高保真”,定义是:与原来的声音高度相似的重放声音。从这个概念得知,Hi-Fi是真实声音,并非等于(≠)好声音。一些常见播放器提供的声音增强技术,如什么杜比音效,SRS音效、均衡设置、混响之类在HI-FI领域均应避免,而有些人喜欢增强的重低音,而我本人则偏爱“石室”场景的混响,这些带口味的偏好跟HI-FI不符。

接下来就是说到便携设备的HI-FI,考虑到最近一些互联网高端手机针对音质方面都在主打此概念,专业人士对此都是很不屑,可小白们依旧不太懂。我曾经也以为手机不提供HI-FI只是成本上的考虑,后来发现其实这概念更多是受限于技术。这方面非常基础,要做好的确不易,大牛们看不起手机上的HI-FI是有道理的。

HI-FI不是用专门的线路或则芯片就能实现了么?我之前也以为是这样,看了文章才明白其实芯片早就不是问题,问题在于环境。HI-FI电路对周围环境非常敏感,电压波动、信号干扰什么都会影响最终的音质。手机作为无线终端,各种信号发射,高频CPU干扰,机内环境恶劣到什么程度不必多说。PCB电路板也就那么一块,为了时尚纤薄,所有人都在为减少PCB面积努力,手机集成程度是非常高的,而在同一时代,物理体积往往左右了一个电子产品的性能,最好的例子便是手机的摄像头和专业级数码相机的比较。高音质需要的电容、电阻、晶振、滤波元件,既要缩小体积还要提高性能,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

手机HI-FI除了技术上瓶颈还有就是日常音源,高保真的设备需要配套高保真的声音文件才有意义,比如CS4398芯片的信噪比高达120db,但是这需要24bit96K的音频文件才测得出来,而我们日常拿到的音频文件并没有这么高的采样率。更别说多数听歌的人都使用MP3这样有损压缩的音质文件。

另外HI-FI这东西被称之为“玄学”就是因为其在模拟电路信号上有太多的可变因素,而对于传统主板厂商这类经常接触的是数字信号的工程师而言,要弄好模拟电路,主要就是功放部分的设计,这成了影响音质的最大关键。如果只靠堆料,虽然可以很容易地提高售价并且引起消费者的目光,但真正要提高音质,电路的设计才是最基本和关键的。

最后最致命一击在于耳机。手机的频响曲线上下0.5个db就不得了。耳机的频响,上下5个db太正常了,失真指标HIFI手机可以做到小数点后面4位5位,耳机…..呵呵,那就没法看了。

水桶取决于短板,HIFI手机本身虽然可以达到比较高的保真水平,但是你真正听到的音质水平还是取决于你的耳机。不幸的是现在指标最好的耳塞,音特美的监听专用耳塞,各种电声指标也比好音箱要差点,失真级别和HIFI手机有巨大的差距。据说最贵的耳机,40万的大奥,也只能保持中频部分不错。

听音乐,在于听音乐的感觉,追求高保真,体会录音制作人员的本意,你需要有录音制作人员的器材和环境。而为了好听,则不必,录音制作人员和口味和你未必一致,他喜欢的失真效果你未必喜欢。胆机(常被理工男诟病的电子管设备,性能比晶体管差)其实本来就是一种失真,但是它出来的声音很多人喜欢。而且每个人的听力不一样,有的人高频敏感,正常的音乐他觉得太刺耳,有的人低频敏感,正常的音乐他觉得胸闷。别人的感受替代不了自己的真实听感。

智能手机做得再HIFI,用再贵的耳机,最后还是你的耳朵收货,带着你准备好的耳机去试听你最喜欢的歌曲,喜欢就掏钱,不喜欢就走人。无需为了技术指标和HIFI的名声多花银子。

参考:《手机也能Hi-Fi 深入探讨Hi-Fi圈那些破事
什么是HIFI 手机HiFi真的有意义吗?

觉得好可以点个赞!
(暂无人赞)
Loading...

《小烧于音》有26个想法

  1. hifi这词早几年被人玩滥了,真正玩Hifi的人无一不是土豪的主,皆因玩Hifi都需要烧钱极多,而我们这些Mp3播放器+耳机或者手机+耳机常听歌的,实际上是属于音乐爱好者,所以我们自认小烧于音,也有点勉强!不过,听音乐真的挺好的,条件又方便的话,小烧于音乃我等欣喜而为。

    1. 可怜最近,自己忙得连下载歌曲的时间都没有,有空分享一些你认为好的歌曲呗

  2. 我一直不理解移动设备发烧这件事儿.但在Betty那儿被教训了.
    这篇看完了坚定了我的观点,要发烧就弄个房间摆个沙发就着咖啡好好坐下来烧,室外的环境都是烧钱.

    1. 呵呵,她在那边教训你啥啥啥了?跟不上时代还是太过于保守?话说她走小资的路线吧

      1. 略微玩玩,还不到烧钱阶段!烧钱的话,一个耳机就几万块,那对我来说是高不可攀。

  3. 大概是前年,我也“小烧于音”一回,弄回一个独立声卡,接上电脑玩录音,哈哈。花了几千大洋,心疼;现在使用频率很低,有点后悔了。

    1. 这就是冲动消费的恶果!我现在这随身听使用频率也不如最初的高了,最近忙的连下载歌曲的时间都没有

  4. 说到随身听,去年我也买了两个比较专业的mp3播放器(倾听者)每个也都三百多大洋,听了一个月不到,就放橱柜里了。

  5. 出去耍了一星期,回来闲坐电脑前看你们唠嗑。听音乐,我倒是烧不起来,一二十块钱的耳机就足以打发我了,哈哈。

阿钧进行回复 取消回复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